上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掀起了全球震动,至今人们还在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作家索尔仁尼琴无疑是促成这一历史变革的关键人物之一。
1988年,雅科夫列夫(当时是叶利钦的亲信)担任了苏联宣传部门的负责人,他做了一件震撼世界的事情——开始连载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古拉格群岛》。这本书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杂志的发行量瞬间激增了超过200万份。虽然这是一次成功的营销,但也对苏联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古拉格群岛》全面揭露了前苏联劳改制度的残酷,强烈批评了列宁和斯大林,彻底否定了苏联的政治体制。由于内容过于敏感,这本书在苏联被列为禁书,只有在国外出版。雅科夫列夫敢于连载这本书,无疑是在苏联的体制上插下了一根深深的刺。
两年后,苏联走向解体,虽然其中原因复杂,但索尔仁尼琴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更为耐人寻味的是,苏联解体后,索尔仁尼琴曾说的一句话,至今对中国人仍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展开剩余80%李敖曾提到,非西方国家的作家如果想获得诺贝尔奖,往往需要批判自己祖国的政治体制,甚至出卖自己的祖国。他举例指出,除了《静静的顿河》这本书是歌颂苏联外,其他获奖作品几乎都包含了对祖国的批判,而这种批判正是西方喜欢的模式。李敖的这一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根本原因。
在赫鲁晓夫时代,赫鲁晓夫推动了“非斯大林化”运动,他对索尔仁尼琴揭露斯大林时代黑暗面、反映苏联劳改制度残酷现实的作品深表赞赏,因此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在此时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然而,赫鲁晓夫下台后,局势急转直下,索尔仁尼琴不仅遭到公开批评,还被认定为“叛徒”,1967年,苏联正式通过决议谴责他。与此同时,索尔仁尼琴的反苏作品却在西方频频亮相,并获得了西方世界的高度赞扬。特别是在美苏冷战时期,西方乐于借助索尔仁尼琴的作品来攻击苏联,因此给予他极高的荣誉和奖赏。
1970年,索尔仁尼琴凭借其《古拉格群岛》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传统时展现了强烈的道义力量”,实际上是在表彰他敢于挑战苏联的政治体制。可以说,西方把索尔仁尼琴塑造成了反抗苏联的英雄,而苏联则把他视为叛徒。
在1974年,索尔仁尼琴被剥夺了苏联国籍,随后流亡西方,先后居住在西德、瑞士和美国。然而,他并没有像许多反苏人士那样完全认同西方模式。在美国,他公开批评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并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并非普世价值,这让美国政府感到非常尴尬。
从某种意义上说,索尔仁尼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李敖曾接触过索尔仁尼琴,并指出,索尔仁尼琴在反苏的道路上,愿意与任何人合作,但也毫不留情地批判他所合作的人,最终导致他一生充满政治上的短视与矛盾。
苏联解体后,按照常理,索尔仁尼琴应该会感到欢欣鼓舞,但他却给出了出人意料的反应。1991年,时隔20年后,索尔仁尼琴应叶利钦的邀请回到了俄罗斯。但回到故土后,他看到了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人民陷入困境,曾经的强大帝国如今几近崩溃。他为此深感失望,并公开批评时政,甚至拒绝接受叶利钦为他颁发的“国家奖章”。他也对自己当年所作的行为产生了深深的懊悔,曾对自己诋毁斯大林的言论感到愧疚。
晚年,索尔仁尼琴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深刻反思,曾坦言:“我的所作所为,对不住苏联和苏联人民,我的作品害了我的祖国。”这句话在俄罗斯的历史反思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使他获得了“俄罗斯的良心”这一称号。然而,这个称号的背后,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索尔仁尼琴的经历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首先,虽然索尔仁尼琴是苏联解体的“凶手”之一,但他并非想要亲手推翻苏联,反而是希望能够挽救它。但结果却适得其反,苏联不仅未能变好,反而沦为西方的猎物。类似的“爱国”行为却最终成为“卖国”的举动,这让人不禁想问,今天的中国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
其次,历史没有后悔药,索尔仁尼琴的忏悔虽然真诚,但苏联的解体已成事实,普通百姓不得不承受那段历史的苦果。如今,网络上也有不少人试图否定中国、解构中国的历史,这样的行为背后,又将带来怎样的后果?
第三,索尔仁尼琴虽然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他在政治上的立场显得极为偏激。他的作品不完全客观,很多内容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最终反而为苏联的解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仍有人将他当作反思苏联的代表人物,炒作他的诺贝尔奖身份,意图何在?
最后,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实,再次提醒我们,不要高看诺贝尔奖。这一奖项早已沦为西方打击敌人的工具,许多非自然科学奖项的背后,都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成分。西方的这些奖项,值得我们信任吗?
通过回顾索尔仁尼琴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也让我们对历史、政治以及文化的多重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发布于:天津市亿策略-炒股配资查询-实盘股票配资-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