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梦菲
还记得那年暮春,我在淄博的老街上闲逛。青石板路两旁,老字号的店铺鳞次栉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槐花香。就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位老奶奶摆着个小竹筐,里面卧着几只草编兔子。那兔子身穿花布裙,手垮小菜蓝,耳朵尖上还透着点嫩黄,像是刚从电视里的动画片中蹦出来的。我蹲下身,指尖小心翼翼拾起,心中涌起一阵惊讶——原来普普通通的草,竟能变成如此灵动的艺术品,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般。
时光荏苒,那次与草编的偶遇渐渐沉淀在记忆深处。直到前些年夏天,我踏上了黄河入海口的土地。七月的黄河口,芦苇荡一望无际,风吹过,苇叶沙沙作响,像是黄河在低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在附近一个小村落里,我再次与草编相遇,而这次,是更为深厚、更具韵味的黄河口草编。
那天午后,我沿着村中的小路漫步,忽然听见一阵悠扬的歌声从一间老旧的瓦房处传来。“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循声望去,一位身着蓝布衫的老奶奶正坐在门槛上,手中上下翻飞,面前的空地上,已经摆出了草鞋、草帽,甚至是几只形态各异的草编物件。现在大部分农民烧火都不愿意用的芦苇、蒲草、高梁秆,在这里成了耐用的生活用品,或是能够摆进玻璃展柜的精美的艺术品。
我走上前去,老奶奶抬头一笑,眼角的皱纹里满是温和:“闺女,来看看吧,这是咱黄河口的草编。”她的声音像陈年的米酒,醇厚而温暖。我轻轻拿起一只草编鲤鱼,只见鱼身上的鳞片层层排列,栩栩如生,鱼嘴微微张开,仿佛下一秒就会跃进黄河的浪花里。
展开剩余62%老奶奶说她从小就在黄河边长大,大概是编了一辈子的草编。她告诉我,黄河口草编的历史,就像黄河水一样源远流长。过去,黄河口地区地势低洼,常年积水,芦苇、蒲草等植物在这里生长得格外茂盛。勤劳智慧的先民们便就地取材,用这些草编织成各种生活用品,用来盛放粮食、衣物,或是作为渡河的工具。“你看这苇草,”老奶奶举起一片苇叶,“黄河水滋润着土地,土地养育了苇草,苇草又成了咱老百姓手里的宝贝,这都是黄河给咱的恩赐啊。”
说话间,老奶奶随手拿起几片苇叶,开始编织起来。她的手指虽然有些粗糙,却灵活得让人惊叹。只见她先将苇叶交错叠放,然后轻轻一折,一绕,一压,动作连贯而流畅,如同在编织一首流动的诗。不一会儿,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雁便出现在她的手中。“大雁是咱黄河口的常客,每年迁徙的时候,成千上万只大雁从天上飞过,那场面可壮观了。”老奶奶笑着说,眼中闪烁着光芒,“咱编的这些物件,都是咱黄河口的景儿、咱黄河口的魂儿。”
黄河口草编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件草编作品,都蕴含着黄河儿女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畏。它们的造型,大多来源于黄河口的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编织的鲤鱼,象征着黄河里丰富的水产;展翅的大雁,代表着黄河口独特的生态环境;还有编织的粮仓、渔船摆件,更是老一辈黄河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看似普通的草编,将黄河口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人们的美好愿望,都编织在了一起,成为了黄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河口草编也在不断创新与传承。年轻的一代接过了老一辈手中的苇叶,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他们编织出的草编作品,不仅有实用的生活用品,还有精美的艺术品,远销到全国各地,甚至走出了国门。但无论如何变化,黄河口草编的根,始终深深扎在黄河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它所承载的黄河文化基因,始终在每一片苇叶、每一根草秆、每一道编织的纹路中流淌。
离开的时候,我手中捧着一只老奶奶送给我的草编小船。船身修长,船帆鼓鼓的,仿佛正迎着黄河的风,驶向远方。夕阳的余晖洒在草编小船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远处,黄河水奔腾不息,苇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关于草编、关于黄河的故事。
回到家中,我把草编小船放在书桌上。每当看到它,眼前就会浮现出黄河口那片广袤的芦苇荡,浮现出老奶奶编织时专注的神情。那一片片普通的苇叶,经过黄河儿女的双手,变成了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也编织出了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黄河口草编,是黄河送给人类的礼物,是流淌在草香里的黄河印记,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文化根脉。
发布于:山东省亿策略-炒股配资查询-实盘股票配资-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